“稀里糊涂地花8000元钱,买了将近180瓶清洁剂,产品并不是我想要的产品,推销员的身份也是假的,可是,我就是一步一步地入了套,现在回想起来,我当时真的好像中邪了!”3月18日,家住松江区新桥镇的市民李女士拨通了新民晚报962555热线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图说:足足五箱产品垒成一堆 来源/投诉人提供(下同)
产品“效果好”初入套
记者来到李女士家中看到,堆放在屋内的某品牌清洁养护乳共有5大整箱,旁边的塑料袋中还散装着一二十瓶,每瓶500毫升,保质期三年。记者估算了一下,如果按照每季度使用一瓶的量来计算,这些产品可以用上40多年。
原来,3月13日中午,独自在家的李女士听到有人敲门,打开门后,一名身穿西服的女子自称姓刘,是某超市的客服人员,为回馈老客户,“买一赠一”促销一款韩国品牌清洁剂。“她脖子上挂着工作牌,上面有该超市的标志,我并没有怀疑她的身份。”李女士觉得,先看看效果再做决定也无妨,便让她进了家门。
这名刘姓女子进屋后,打开一瓶清洁剂涂在海绵上,抹了抹李女士家中的柜子,顿时光亮了许多。随后,她又在地板、地毯、油烟机上做了产品演示,效果挺好。“这是一款韩国产品,安全、无毒、不伤皮肤。”说完,她又在李女士手背上擦拭了一块。
图说:所谓的“清洁养护乳”
“能不能等到周末我女儿在家的时候再向你们购买,我现在也不清楚需要买几瓶?”看到产品效果后,李女士与之商量道。然而,刘姓女子却称,买一赠一的优惠活动仅剩最后一天了。这时,李女士心动了,于是答应购入一箱,刷卡支付3000元后,按照“买一赠一”,她一共得到了两箱共60瓶清洁剂。
同情心“泛滥”被“深套”
李女士付完3000元后,另一名较壮实的女子将两箱清洗剂搬进了家门,她自称是该超市的运货员。本以为两人就此可以离开了,但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。
“阿姨,您人很好,目前我们的销售业绩还差几个点没完成。”自称运货员的那名女子掐指一算,随即挽住李女士的胳膊,打起了“感情牌”。她说,自己家中有两个孩子要念书,生活不容易,需要多挣钱养家,请求李女士“再帮她一把”。李女士一听,深感同情,便答应再花3000元购入一箱。这样,她已累计买进120瓶清洁剂。
然而,两名女子并未就此罢休。“阿姨,我们的产品只剩不到两箱了,您看可不可以帮人帮到底,打包价2000元,再赠送你一款电动拖把。”软磨硬泡了约半小时,李女士最终还是刷了第三次卡。就这样,将近180瓶清洁剂,被搬进了她的家中。
“后知后觉”后对方失联
两人终于离开了,大约一刻钟后,李女士戴起老花眼镜,仔细打量着清洁剂的外包装,这才发现自己买到的“韩国货”其实是安徽某厂家生产的,其品牌也并不知名。再一看刷卡回单,抬头显示的并不是某超市,而是南京恒晟源商贸有限公司。
李女士试着拨打了向刘姓女子索要的电话号码,却无人接听。李女士如梦初醒,继而拨打了某超市的电话,这才得知该超市并无上门推销的售货方式,自己肯定是被满满的套路忽悠了。
李女士到派出所报了案,其间又拨打了刘姓女子的电话,还是无人接听。于是,民警尝试用其他号码拨打,接通了。在得知李女士此时正在派出所后,对方答应了退货要求。随后半小时内李女士又陆续拨打了4次通话,都通了。然而,从那以后,两天内的12次电话均未拨通过。
如涉虚假宣传可退货
记者调查发现,“清洁剂”骗局早已有之,“套路”其实很简单:无非买多有折扣、买多送服务等利诱因素。除了清洁剂产品外,一些推销人员还冒充公司售后服务人员,或是冒充小区物业、社区及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,上门推销一些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,诸如门锁、燃气报警器等产品,推销对象多为中老年人群体,而这些产品大多为高价低质的“三无”产品。
上海保诚律师事务所姚岑律师表示,市场监管部门有权对涉嫌违法生产、销售的产品实施检查,必要时可以查封、扣押。当然,如果产品只是效用和广告宣传有明显差别,但产品质量还是过关且还是有一定价值,消费者可依据“广告法”、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”等主张民事欺诈,要求退货,同时可向商家甚至是生产商行使消费者的惩罚性索赔权;而如果产品完全造假,根本不具有任何功效的以次充好、以假乱真,那么推销人员就是典型的欺诈行为,如果数额达到数千元就很可能涉嫌刑事犯罪。
新民晚报通讯员 薛亮亮 新民晚报记者 徐驰
我要爆料联系电话:021-22899999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